主页 > 美句 > 正文

对仗的句子大全

2025-06-06 02:36:35 来源:范文网 点击:0

对仗的句子大全

对仗的句子大全

1、王维《故西河郡杜太守挽歌》天上去西征,云中护北平。生擒白马将,连破黒雕城。忽见刍灵苦,徒闻竹使荣。空留左氏传,谁继卜商名。

2、同字相对不避重字。吴文英《一剪梅》春到一分,花瘦一分。才下眉头,却上心头。

3、厨人具鸡黍,稚子摘杨梅。(孟浩然《裴司士见访》)

4、首联+颔联,第二联对仗。

5、开轩面场圃,把酒活桑麻。

6、唐宋人律诗总的来看,首联对仗的情况比较多,而尾联对仗的则很少。这也足以证明,律诗的首联和尾联不要求对仗,但可以用对仗。按诗的内容需要和表达需要,灵活掌握。

7、正名对的特点在于“正”。凡作对联,正正相对。上句安天,下句安地;上句安山,下句西;上句安南,下句安北。像这样的对仗称为正名对。初学对联,宜用正名对。如:

8、王维《山居即事》寂寞掩柴扉,苍茫对落辉。鹤巢松树遍,人访筚门稀。绿竹含新粉,红莲落故衣。渡头灯火起,处处采菱归。 王维《送崔兴宗》已恨亲皆远,谁怜友复稀。君王未西顾,游宦尽东归。塞迥山河净,天长云数微。方同菊花节,相待洛阳扉。

9、王安石,《书湖阴先生壁》茅檐长扫静无苔,花木成畦手自栽。一水护田将绿绕,两山排闼送青来。句子网

10、麟和翡翠都是双声连绵词。这点是很重要的,假如你前一句用了连绵词,你后面句不用连绵词,基本上没法对工整了。这是牵涉到一个对词性的把握问题,要熟悉哪些是连绵词,哪些是双声词。抑或有些人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,在此特强调下。

11、马骄珠汗落,胡舞白蹄斜。(杜甫《秦州杂诗》)

12、孟浩然《秦中感秋寄远上人》一丘常欲卧,三径苦无资。北上非吾愿,东林怀我师。黄金然桂尽,壮志逐年衰。日夕凉风至,闻蝉但益悲。

13、“放畅”二字的韵母都是“ang”,“逍遥”二字的韵母都是“iao”。像这样两字的韵母相同,而对。

14、张祜《何满子》故国三千里,深宫二十年。一声何满子,双泪落君前。

15、像这样一文再读,二字双来,语意联绵,则称叠字对、连珠对或联绵对

16、正名对,又名的名对、名正对

17、绿树村边合,青山郭外斜。

18、“佳菊”二字的声母都是“j”;“丽兰”二字的声母都是“l”。像这样两字声母相同,而且上下

19、同韵相对。如:堂阜远,江桥晚。(上片) 旗影转,鼙声断。(下片)韵脚“远”、“晚”、“转”、“断”,都是仄声,属于同韵

20、人世几回伤往事,山形依旧枕寒流。

21、陆游《醉书》半年愁病剧,一喜凉新。稍与药囊远,初容酒盏亲。浩歌惊世俗,狂语任天真。我亦轻余子,君当恕罪人。

22、下面,迸一步介绍对仗的两个基本要求;

23、如何把握词的对仗,大致有三。

24、以“密”对“疏”,以“多”对“少”,因为这种对仗形式交叉如剪股,所以叫交股对。

25、颈联+尾联,第一联对仗。

26、丛菊两开他日泪,平仄仄平平仄仄,孤舟一系故园心。平平仄仄仄平平。

27、杜甫《九月蓝田崔氏庄》老去悲秋强自宽,兴来今日尽君欢。羞将短发还吹帽,笑倩旁人为正冠。蓝水远从千涧落,玉山高并两峰寒。明年此会知谁健,醉把茱萸仔细看。

28、首联+尾联,此式最常用多见,今人也大多这么写,大家熟悉,故不列举。

29、李白《秋浦歌》醉上山公马,寒歌宁戚牛。空吟白石栏,泪满黑貂裘。《宣城见杜鹃花》蜀国曾闻子规鸟,宣城还见杜鹃花。一叫一回肠一断,三春三月忆三巴。

30、杜甫《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》剑外忽传收蓟北,初闻涕泪满衣裳。却看妻子愁何在,漫卷诗书喜欲狂。白日放歌须纵酒,青春作伴好还乡。即从巴峡穿巫峡,便下襄阳向洛阳。

31、待到重阳日,还来就菊花。

32、借债寻常行处有,人生七十古来稀。

对仗的句子大全(2)

1、议月眉欺月,论花颊胜花。

2、苏东坡《陌上花三首之三》生前富贵草头露,身后风流陌上花。已作迟迟君去鲁,优歌缓缓妾回家。

3、座中醉客延醒客,江上晴云杂雨云。

4、如:秋露香佳菊,春风馥丽兰。

5、鸟去鸟来山色里,人歌人哭水声中。

6、实句对是琢句对仗法的一种,就是上下联都不用虚字。这个对法,有时很成功,有很好处理不当,也容易流于生涩。

7、春残叶密花枝少,睡起茶多酒盏疏。

8、在两句相对时,相对的字词,其词性要相同或相近。

9、或称为假对。它通过借义手段来达到对仗工整的目的。借义是利用词的多义性,通过一个词构成对仗,但诗里所用的并不是这一种意义,而是另一种意义。如杜甫《曲江》诗:

10、玉露凋伤枫树林,仄仄平平平仄平,巫山巫峡气萧森。平平平仄仄平平。

11、高适《封丘作》州县才难适,云山道欲穷。揣摩惭黠吏,棲隐谢愚公。

12、上联中的“东”与“西”。“园”与“圃”、“青”与“绿”、“梅”与“草”、“开”与“发”都是正名对。

13、上联中的“吴”、“楚”自对,“东”、“南”自对;下联中的“乾”、“坤”自对,“日”、“夜”自对

14、甲字的发音跟乙字的发音相同,诗中用甲字,借同音的乙字跟联句中的相应的字相对。

15、如:放畅千般意,逍遥一个心。

16、故人具鸡黍,邀我至田家。

17、“寻常”一词具有多种含义,一为“平常”,一是“八尺为寻,倍寻为常”。前者是一般的副词常来对数词 “七十”,用的是它本来具有的数量方面的含义,而诗中用的却是它副词方面

18、借“沧”为苍与蓝对;借“杨”为羊,与鸡相对;借“珠”为朱,与白相对。

19、沧海月明珠有泪,蓝田日暖玉生烟。(李商隐《锦瑟》)

20、那么,词性是怎梓划分的呢?它与现代汉语语法中的词类划分,又一致,又不同,大致可以划分为十三类.(各类的名称,有的借用了现代汉语的)。同类中的字词就算词性相同,邻类中的字词就算词性相近,都可用作对仗。

21、律诗对仗句的一般要求。

22、寒衣处处催刀尺,平平仄仄平平仄,白帝城高急暮砧。仄仄平平仄仄平。

23、江天漠漠鸟双去,风雨时时龙一吟。

24、江间波浪兼天涌,平平平仄平平仄,塞上风云接地阴。仄仄平平仄仄平,

25、李白《陪族叔刑部伺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洞庭五首之四》洞庭湖西秋月辉,潇湘江北早鸿飞。醉客满船歌白纻,不知霜露入秋衣。《永王东巡诗一首之三》雷鼓嘈嘈喧武昌,云旗猎猎过浔阳。秋毫不犯三吴悦,春日遥看五色光。

26、词的对仗与律诗不一样。词的对仗,根据词的要求和特色,有些象散文的对偶,不避重字,不拘平仄,也有同韵相对。这些在律诗的对仗里面是不可以的。

27、吴楚东南坼,乾坤日夜浮。

28、那么怎么来确定词在哪里需要对仗,哪里不需要对仗。

29、自成对是用字对仗的一种,就是一联的一比之中,同类名词自相对仗,又叫“就句对”、人在工对的权变中允许在联内进行自对,简称“自成对”。如:

30、唐诗、宋词和元曲中常遇见的对仗类格和名词的解释,并附有例句,共有:

31、陆游《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》三万里河东入海,五千仞岳上摩天。遗民泪尽胡尘

32、王维《汉江临泛》楚塞三湘接,荆门九派通。江流天地外,山色有无中。郡邑浮前浦,波澜动远空。襄阳好风日,留醉与山翁。 二、尾联对仗

对仗的句子大全(3)

1、东圃青梅发,西园绿草开。

2、名词类所属的字词很多,所以,又可划分为若干小类。

3、其一,两句字数相同成一联特别在词两片开头的地方,一般用对仗。晏殊《踏莎行》细草愁烟,幽花怯露……带缓罗衣,香残蕙炷……”辛弃疾《西江月》明月别枝惊鹊,清风半夜鸣蝉……七八个星天外,两三点雨山前……。

4、诗词曲中的各种对仗及对仗中词性的运

5、律诗的中间两联,颔联和颈联要对仗,大家都知道,这是要求,然后首联和尾联可以不对仗,但并没有规定说不可以用对仗句,借用法律用语就是,法无禁止即可行,所以,律诗的首联和尾联可以用对仗句。而且用好了,诗特别有味道。

6、诗词对仗的基本要求,一是在两句相对时,相对的字词,其词性要相同或相近;二是在两句相对时,两句的句子组成情况要相同或相近。

7、杜甫《八阵图》功盖三分国,名成八阵图。江流石不转,遗恨失吞吴。《凭韦少府班觅松树子》落落出群非榉柳,青青不朽岂杨梅。欲存老盖千年意,为觅霜根数寸栽。

8、同类对是用字对仗的一种,是最普通的对法,旧时代老师教学生的启蒙书,如《声律启的“天对地,雨对风,大陆对长空”就是同类对。 如:

9、所谓双拟对是在上下两联中,以一物比拟另一物,即“比、兴”的“比”。如:

10、颔联+颈联,两联对仗。

11、上联中有两个月字,中间隔以“眉欺”二字;下联提到两个花字,中间嵌入“颊胜”二字。个复合词中的主要成分。有独立的意义。而上下两联,用了两个比喻,所以叫“双拟”。

12、如:无边落木萧萧下,不尽长江滚滚来。

13、两句相对,指的是相连的两个句子形成对仗。这是对仗的一般形式。如孟浩然的《过故人庄》:

14、暮云空碛时驱马,秋日平原好射雕。

15、对仗是作诗填词的基础,是应当认真学习的。有博友曾说,对仗就简单分为正对、反对要搞那么复杂。这话有一定道理但不全面。唐诗、宋词和元曲中有各种类型的对仗,如名词含义所知甚少,不但自己练习、运用会受到局限,恐怕也难理解、欣赏唐诗、宋词、

16、楹联和律诗的对仗总体是相同的,但也有区别,律诗里对仗句一般要求颌联和颈联,而楹联的对仗是一对到底。整个楹联必须全部对仗。还有我从另一个角度考虑,有两个性质上的区别。

17、掉字对是用字对仗的一种,就是一句中连用相同的字,而且上下联相对。这也叫“掉字易流于文字游戏。如:

18、王维《送崔兴宗》已恨亲皆远,谁怜友复稀。君王未西顾,游宦尽东归。塞迥山河净,天长云数微。方同菊花节,相待洛阳扉。

19、对仗句的两句对应位置上的词语读音平仄要对立。同样看上面杜甫的《秋兴八首》之一,其中对仗句全部是平仄错位的,所谓的平仄交替,当然这也是律诗的基本平仄要求。这里也不多说了。

20、苏东坡《陌上花三首其一》陌上花开蝴蝶飞,江山犹是昔人非。遗民几度垂垂老,游女长歌缓缓归。《次荆公韵四首之一》青李扶疏禽自来,清真逸少手亲栽。深红浅紫从争发,雪白鹅黄也斗开。

21、正名对、双拟对、连珠对(连绵对)、双声对、叠韵对、同类对、异类对、借对、掉字字对、虚字句对、流水对、倒装对、逆挽对、错综对、意对、邻对、扇面对(隔句对)对、联珠对、叠句对、叠字对、鸾凤和鸣对、回文对、工对、宽对、正对、反对、合掌

22、异类对就是指上句安天,下句安山;上句安鸟,下句安花;上句安风,下句安树。异对

23、交股对是用字对仗法的一种,就是用上联的第四字,对下联的第七字;下联的第四字,

24、异类对是用字对仗法的一种,就是不同类范畴的事物相对,也叫异名对。如:

25、以上十三类,还不能包括所有的用于对仗的词性划分。外,还有双声字类、叠韵字类等。双

26、东限琅琊台,西距孟津陆。

27、像:奇琴、精酒;妍月、好花;素雪、丹灯;翻蜂、度蝶;黄槐、绿柳;意忆、心思;对

28、不拘平仄。李子仪《卜算子》我住长江头,君住长江尾。

29、孟浩然《寻陈逸人故居》人事一朝尽,荒芜三径休。始闻漳浦卧,奄作岱宗游。池水犹含墨,风云已落秋。今宵泉壑里,何处觅藏舟。

30、按上面好多的例子来看,我也只是随手选的一点而已,总之证明:绝句没有规定要用对仗句,但对仗是可以用的,唐宋大家用得也很多,传世经典绝句许多是用对仗句的。